- 张申贵;
利用临界点理论研究带阻尼项和基尔霍夫系数的常p-Laplace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在无穷远处非线性项p-超线性增长时,根据局部环绕定理得到非平凡周期解性存在的充分条件.
2025年08期 v.45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雷启贵;李荣;赵庭;李明艳;
假设应力和强度相互独立且均服从逆威布尔分布,构建串联系统下的多部件应力-强度模型并估计其可靠度。首先,推导模型的可靠度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获取可靠度的极大似然估计,运用Bootstrap方法推导其区间估计;其次,通过Jeffreys准则构造无信息先验分布,运用TierneyKadane近似和MCMC方法给出可靠度的贝叶斯估计。进行Monte-Carlo模拟,在相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准则下比较极大似然估计、Tierney-Kadane近似方法与MCMC方法的估计效果。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MCMC方法优于Tierney-Kadane近似方法,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表现最佳。
2025年08期 v.45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左红霞;陈维;
运用反例构造法,探究如何理解与把握随机变量条件期望的平滑性质。受Durrett和Stoyanov的思想方法的启发,构造并论证在特定情境下条件期望平滑性不成立的反例,同时辅以一个条件期望平滑性成立的实例,其中,论证的关键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基于σ-域的随机变量的可测性质。
2025年08期 v.45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洋洋;韩强;
研究了Li_3V_2(PO_4)_3/Li_4Ti_5O_(12)离子全电池在1.5~2.9,1.5~3.3 V电压区间的循环伏安(CV)特性。结果表明,在1.5~2.9 V电压区间内,全电池呈现三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分别位于2.06/1.99,2.15/2.06,2.57/2.44V,对应的电压差分别为0.07,0.09,0.13 V,显示随着电压升高极化效应逐渐增强。在1.5~3.3 V电压区间,全电池出现四个氧化峰(2.06,2.15,2.58,3.01 V)和三个还原峰(2.42,2.05,1.98 V),其中第四个氧化峰的出现与正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第三阶段锂离子脱出过程相关。研究为Li_3V_2(PO_4)_3材料和其他负极材料匹配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8期 v.45 25-2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关禹遥;刘迪;樊越;曲秀荣;
研究了强耦合下由单个三能级原子与单模相干光腔场所构成的系统的量子统计与相干性质随时间的变化,主要包括平均光子数、 Mandel Q参数、原子布局数及二阶相干度。此外,进一步探讨了在强耦合情况下,腔场衰减率κ对上述各项量子特性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腔场衰减率κ增大,光场损耗加快,对光场偏离相干态抑制作用增加,光场反聚束效应增强,同时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的速度加快。
2025年08期 v.45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丛丹丹;王丽艳;李秋爽;孙沫;赵冰;
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一类有机多孔材料,因其有序孔结构、大比表面积和可调性,在吸附分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将疏水长链烷基引入菲并咪唑结构单元,采用溶剂热法“自下而上”合成超疏水-超亲油COFs材料(TFPB-PIP-C_(12) COF)。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粉末X射线衍射(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的TFPB-PIP-C_(12) COF材料结构进行表征和确认。接触角和油水分离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具备超疏水性(水接触角133.2°),能高效分离5种油水混合物,特别是对氯仿的分离效率达到99%,通量为11 854.2 L·m~(-2)·h~(-1)。此方法丰富了COFs的结构多样性,提升了其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应用潜力,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2025年08期 v.45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狐郭瑞;尹卓勋;陈伟;
开发高效耐用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以提高电化学性能,对于能量转换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了一种直接的室温搅拌策略,以自制的CoNi-甘油酸酯固态球为前驱体,原位制备铁钴镍层状氢氧化物纳米材料(FeCoNi-LDHs)。该材料呈现出分层核壳结构,无数超薄层状氢氧化物纳米片构成了壁。由于独特的结构和成分调整FeCoNi-LDH-5只需要182 mV的过电位就能使OER产生10 mA·cm~(-2)的电流密度,而且具有良好的时间电流稳定性。活性的显著提高可归因于实现了较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和较低的转移电阻。研究为将LDHs设计成高效、有前景的OER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25年08期 v.45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宇含;钟玥;李江河;贾涉洋;梁艳;
LEC1(Leafy Cotyledon 1)基因是植物胚胎发育的关键基因,通过克隆红松PkLEC1基因,分析其蛋白结构及表达模式,为该基因在红松体胚发生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PkLEC1基因c DNA全长为540 bp,编码180个氨基酸;PkLEC1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kLEC1与欧洲赤松PsHAP3、扭叶松PcHAP3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分析表明,PkLEC1基因仅在高胚性的愈伤组织和柱状胚时期种子中高表达。由此发现,PkLEC1基因可能在红松愈伤组织胚性的保持和柱状胚时期种子发育过程中起作用。
2025年08期 v.45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晓东;张佳莹;李智宇;房风光;李博文;范震宇;
东北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特色蔬菜作物,凭借其优异的营养品质与独特的风味成为区域性优势农产品。传统种植中过量施用化学氮肥导致的土壤微生态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亟须探索环境友好的生物固氮策略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东北菜豆根际土壤为菌源,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定向分离筛选高效固氮根际促生菌(PGPR),结合解磷、解钾能力评价及溶血安全性检测,最终筛选出5株功能菌株(LG2,LG5,LG6,LG9,LG12)。采用盆栽实验系统评估不同菌株对菜豆生长表型、根系构型以及生理代谢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接种PGPR可以显著提升菜豆生物量积累(株高、鲜质量等形态指标提升15.2%~83.7%)与抗逆生理活性(叶绿素质量分数、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LG9处理组株高(129.85 cm)、茎粗(2.02 mm)及SOD酶活性(713.12 mol·(s·g)~(-1))表现最优;虽然LG2固氮能力(59.39 mg·g~(-1))次于LG5,但其根系活力指数(4.8×10~4μm~2)与CAT酶活性(62.89mol·(s·g)~(-1))更优,揭示多效性菌株可通过协同营养活化机制增强促生效果。研究证实PGPR的综合代谢功能(固氮、解磷、解钾)与其促生效能呈显著正相关,为开发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替代化学氮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8期 v.45 53-5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常钧;王腾辉;袁立欣;安胜;王玉书;
以甘蓝‘秋甜2号’为实验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EG)、氯化钠和人工控温方式对结球甘蓝幼苗进行干旱、盐和极端温度胁迫处理,再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干旱、盐和极端温度胁迫下幼苗生理的缓解效应,以期为甘蓝抗逆栽培中MeJA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干旱、盐和高温胁迫下,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先上升再下降,低温胁迫后,CAT和P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外施MeJA后,可增强干旱和极端温度胁迫下CAT,POD,SOD活性。干旱、盐和极端温度胁迫后,叶绿素质量分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外施MeJA后,盐和极端温度胁迫下叶绿素质量分数下降较缓慢。可见,外源MeJA能够激活逆境胁迫下抗氧化酶防御功能和降低叶绿素的分解,从而提高植株耐抗逆性。
2025年08期 v.4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雍龙泉;李清华;
针对一般约束优化问题,采用外点罚函数法进行求解,通过三个例子展示了外点罚函数法的迭代过程,即从可行域的外部逐渐逼近原问题的最优解。
2025年08期 v.45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胡怡;冯艳刚;
高等数学作为高校理工、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问题。基于课程教学实践,深入剖析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并探索具体实施路径,以期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文化素养,为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2025年08期 v.4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剑;闫文达;张水胜;
阐述产教融合模式下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和实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原有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提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为课程改革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8期 v.45 75-7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晓巍;杜君花;吴险峰;李晓红;
初等数学研究课程的改革在推动师范生实现从知识学习者向教学实践者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夯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的重要保障。在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为精神内核,构建“文化引领-项目驱动-多元评价”三维联动的培养机制,以项目式教学实践活动为改革载体,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及教学能力,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当前课程改革已初步实现“文化传承、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目标,学生的学习热情、文化素养及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2025年08期 v.4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荀燕琴;史慧敏;梁芳;任国凤;付建梅;
基于新工科背景,聚焦于信号处理类专业课课程的教学创新,深度剖析了成果导向教育(OBE)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理念的融合应用策略。针对信号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反向闭环滚动优化方法革新教学设计,确立了清晰、具体的成果导向专业培养目标,并依据毕业要求精心构建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三化”育人模式,即协同化育人促进跨学科合作,家庭化培养营造归属感与责任感,以及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详细展示了OBE-CDIO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验证了其在推动信号处理类专业课程与新工科建设深度融合中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持。
2025年08期 v.45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杰;李亚文;杨滨峰;张娜;刘皎;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偏重理论分析,学生学习较为困难并且兴趣不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要求,以OBE理念为指导,从调整课程设置与内容,将项目案例模式引入课程教学,调整考核组成等方面对教学进行改革。调整后的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提升了学生实际编程调试能力,整体教学效果有了改善。
2025年08期 v.4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立坤;张辉;戈宝军;陶大军;郭庆波;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课程面临技术层面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传统课程存在学科界限僵化、实践与产业脱节等问题,无法满足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需求。开展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多举措改革探索,推进多端赋能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深化校企联合的实践课程改革,开展智能创新的实验课程改革,实施聚焦国际视野的拓展课程改革,旨在构建适配新工科特征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兼具跨学科整合、工程实践创新与国际化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2025年08期 v.45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雨婷;刘艳芬;王胤蘅;刘晓华;孙文军;何瑛琦;
鉴于传统实验教具在教学中存在现象不直观、操作复杂及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局限,自制教具成为革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从光学、力学、电磁学等角度出发,聚焦自制物理实验教具的创新研究,设计制作遵循科学性、创新性、简易性、趣味性与安全性原则,通过将生活物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新实验方法与多领域融合等方式,探索自制物理实验教具的创新路径。详细阐述多个实践应用案例,如幻影花束长廊、龙卷风模拟演示仪及磁驭探索器,展示了自制教具能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学生自主创制实验教具的实践过程,是其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亦可作为评估物理学育人机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方面实效性的关键指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自制物理实验教具具有成本低、灵活性高的优势,在物理教学尤其是实验设备匮乏地区的教学中,具备广阔的推广与应用前景,对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2025年08期 v.45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万丽;白冬;苏志;李钰;杨雪;王潇;张馨雨;
基于HPS(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理念,以阿司匹林合成实验为案例,探索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将科学史(阿司匹林研发历程)、科学哲学(实证与批判思维)及科学社会学(药物伦理与产业影响)融入实验各环节。采用“三维融合·四维评价”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化学、药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优化实验方案。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了跨学科知识整合,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范式。
2025年08期 v.45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明明;
大类招生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招生方式在给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来科学性和便利性的同时,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挑战。在地理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球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亟待革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举措,旨在提升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不同专业的认知,从而助力其后续专业选择与发展,并为大类招生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5年08期 v.4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正>《高师理科学刊》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齐齐哈尔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数学、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及教学研究论文.反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热忱欢迎具有基金项目,且学术水平高、有创见性、实用性的稿件投向本刊.1投稿须知1.1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保证其合法性.稿件无泄密之处,署名无误,未以任何文种正式发表,否则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承担.本刊编辑有权对来稿作适当文字修改、删减或退请作者自行修改,如作者不允许对文稿修改,请在投稿时说明.
2025年08期 v.4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本期数据